香飘飘(603711)作为国内冲泡奶茶市场的领导者,近年来在即饮业务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凭借其创新的产品和营销策略,迅速占领市场,尤其在2012年确立了其在冲泡奶茶市场的龙头地位。随着市场的发展,香飘飘积极拓展即饮业务,2018年推出的Meco果汁茶迅速成为市场新宠,尽管面临疫情等挑战,但2023年即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1.2%,显示出公司在饮料领域的第二增长曲线已经形成。
在产品创新方面,香飘飘不断推陈出新,从经典系列到好料系列,再到健康化的“如鲜”和“鲜咖主义”,公司通过产品升级和泛冲泡领域的拓展,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即饮业务上,Meco果汁茶以其高品质和独特口味,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而兰芳园冻柠茶的推出,更是把握了柠檬茶市场的发展趋势,展现出公司在即饮领域的创新能力。
公司的业绩表现也反映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尽管即饮业务在疫情期间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消费场景的恢复和产品策略的调整,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了同比增长。股权激励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公司内部的经营活力,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香飘飘的管理层团队稳定而富有经验,核心成员具有丰富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素养。2023年12月,公司聘任杨冬云为总经理,其在快消品行业的经验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家族企业特征显著,但同时也显示出公司对管理层的重视和激励。
在市场竞争中,香飘飘凭借其在冲泡奶茶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即饮业务的快速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公司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均显示出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然而,公司也面临着新品推广、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行业竞争等风险,需要持续关注和应对。
总体来看,香飘飘在巩固其冲泡奶茶市场地位的同时,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在即饮业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公司内部管理的优化和市场策略的调整,香飘飘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
阅读全文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中材国际(600970)深度研究报告指出,该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正通过“一核双驱+国际化”战略开拓长期成长空间。报告预计,中材国际2024年至2026年的营业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将实现稳健增长。
报告分析了中材国际的股价走势、基础数据和盈利预测,显示公司市场表现稳健,具有较高的市净率和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同时,报告还概述了公司的业务结构,包括工程技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和生产运营服务,强调了公司在水泥工程市场的领先地位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中材国际在国内外水泥行业低碳减排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报告指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调整,满足市场需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司把握了新建EPC项目的机会,同时在发达地区市场,公司通过技改抓住了存量老线的升级改造潜力。
报告还强调了中材国际在工程、装备和运维业务方面的国际化发展成果,特别是在境外市场新签EPC项目和装备境外业务收入的增长。此外,公司在矿山运维和水泥运维业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提升了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东吴证券研究所对中材国际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维持“买入”,预计公司2024年至2026年的归母净利润将分别达到33.6亿元、39.3亿元和44.9亿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9.6倍、8.2倍和7.2倍。报告同时提醒投资者关注水泥工程需求、订单转化、业务结构优化调整速度和海外经营等潜在风险。
最后,报告提供了中材国际的财务预测数据,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重要的财务和估值指标,为投资者提供了全面的财务分析和决策参考。
阅读全文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深度研究报告聚焦于天安新材(603725),该公司通过收购鹰牌陶瓷等企业,积极拓展泛家居产业链。报告指出,天安新材在装饰材料和汽车材料行业拥有超过20年和10年的深厚积累,其股价在2024年6月18日的收盘价为6.43元,市净率为1.92倍,总市值约19.60亿。
报告强调了天安新材的盈利预测,预计2022年至2026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将持续增长,EPS和市盈率也将逐年改善。分析师黄诗涛、房大磊和任婕均给予公司增持评级,看好其在建筑陶瓷和高分子复合饰面材料领域的发展前景。
天安新材的鹰牌陶瓷采用轻资产模式运营,通过外协生产迅速扩大业务规模,2023年实现营收15.69亿元,同比增长20.78%。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加快中心仓建设,有效降低经销商库存压力并提升配送效率。此外,鹰牌陶瓷拥有1373家经销商和1397家门店,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汽车内饰材料业务方面,天安新材自2013年开始量产,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稳步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内饰材料需求持续上升。公司内饰业务规模从2020年的2.9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
报告还提到,天安新材通过收购瑞欣装材,进一步拓展了公装业务,特别是在医院、学校、机场等公共建筑的室内外装修领域。瑞欣装材的防火饰面板材与公司其他产品形成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打通泛家居产业链。
天安新材的发展战略以“陶瓷+大家居”双轨并行为核心,围绕装配式内装概念,深化产品研发和安装交付,推动墙板、地板、瓷砖一体化销售和服务。公司还针对高端全屋交付和旧房局部改造市场,推出了“鹰牌生活”和“鹰牌改造家”等新业态。
风险提示方面,报告指出需关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应收账款回款风险。东吴证券研究所的报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但也提醒投资者注意市场风险,谨慎投资。
免责声明部分明确指出,报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东吴证券及其关联机构可能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证券并进行交易,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报告版权归东吴证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翻版、复制或发布。
阅读全文上能电气(300827)作为一家在电力电子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不断深化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等主营业务的发展,实现了业绩的显著增长。公司凭借大型光储优势,以及在产品市场多维布局的策略,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光伏逆变器领域,上能电气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集中式地面电站市场,公司具备显著的技术优势。根据国际能源网的统计数据,上能电气在2022-2023年国内逆变器招标项目中的中标份额分别位列第3和第5位,显示了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此外,公司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在欧洲、中东和印度等地区,通过产品认证和渠道拓展,为2024年的规模出货奠定了基础。
储能业务方面,上能电气在国内大型储能PCS市场拥有技术和品牌优势,根据EESA的统计,公司在2021-2023年的国内储能第三方大功率PCS出货量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公司正积极开拓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并在北美市场取得了百兆瓦级项目订单,为海外市场的拓展打下了良好开端。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光储系统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光伏和储能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降低,潜在需求得到释放。预计未来,中国、美国、欧洲等主力市场将维持稳定增长,而新兴市场如中东、东南亚、南非等地区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
公司的盈利预测显示,2024-2026年,上能电气的营业收入预计将分别达到73.7亿、98.7亿和118.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9.5%、33.9%和20.5%。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5.2亿、7.3亿和10.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1.1%、41.5%和42.4%。每股收益(EPS)预计分别为1.45元、2.05元和2.91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54.0%。基于公司的技术优势和储能业务的快速成长,以及海外业务的陆续放量,给予公司2024年24倍PE,目标价34.70元/股,评级为“买入”。
风险提示方面,需关注光储装机量是否达到预期、IGBT等元器件产能释放是否符合预期以及海外市场开拓速度是否低于预期等因素。
上能电气通过“光储协同”发展策略,利用其在光伏地面电站逆变器业务及大型储能PCS领域的竞争优势,同时积极拓展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及海外市场,实现了产品矩阵的健全和全场景覆盖。随着组件、锂电池等原材料价格的降低,光伏和储能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下降,潜在需求正逐步释放。公司在国内市场2023年的光伏装机需求超预期增长,预计2024年增速将趋缓,但海外市场的需求增速不减,公司在北美、中东、东南亚等市场的布局有望迎来收获期。
在全球双碳大趋势下,光伏和储能行业的高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能电气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将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市场的销售渠道,有效应对行业波动,并持久提高盈利规模。公司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行业需求结构变化与公司业务结构变化规划,分析了公司业务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合理性,以及竞争力的体现。
短期来看,公司在分布式及海外市场的多年产品认证及品牌渠道布局有望在2024年得到成果体现。长期而言,在双碳背景下,光伏储能的高景气度将持续,公司在全球市场光伏储能双赛道布局逐渐完善,产品技术优势前提下,应对市场波动能力将逐渐提升。
公司的发展历程显示,自2012年成立以来,上能电气已经从专注于大功率集中式光伏逆变器的企业,发展成为涉足储能业务和海外市场的综合性公司。公司在江苏无锡、宁夏吴忠和印度班加罗尔等地拥有生产基地,并通过整合艾默生能源在中国境内的光伏逆变器相关业务,进一步提升了自身实力。
股权结构方面,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吴强先生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27.43%的股份,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52.15%。公司注重研发创新,并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确保了核心技术团队的稳定和激励。
在业绩方面,公司2021-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内外光伏和储能装机需求的增长,以及海外市场的成功开拓。光伏逆变器作为公司的传统主力业务,营收占比在2023年达到58.4%,而储能变流器及系统集成业务也实现了高速增长,营收占比达到39
阅读全文恒辉安防(300952.SZ)作为一家专注于功能性安防手套和超高分子新材料生产的企业,近年来在行业内确立了领先地位。公司2004年成立,经过多年的深耕,产品销售覆盖国内外市场,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9.77亿元,同比增长9.39%。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等,其中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在2023年贡献了9.40亿元的营业收入。
随着全球安防意识的增强,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地区对安防用品需求的增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部安全防护用品出口国,市场前景广阔。2022年,我国功能性安全防护手套出口额达到38.36亿美元,占全球总进口额的59.35%。此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材料在我国需求持续增长,存在较大的市场缺口,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公司通过持续优化品牌营销策略和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转型,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公司在销售模式上推动自主品牌和ODM/OEM同步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研发设计方面,公司通过产学融合、建立研究院等形式,不断提升研发投入,深耕功能性安防手套的核心技术和工艺。智能生产方面,公司成立恒坤智能设备公司服务企业内部生产,实现柔性管理和智能化生产的深度结合,提升生产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
展望未来,公司预计2024-2026年将实现收入13.75/18.97/24.69亿元,同比增长40.7%/37.9%/30.2%,实现归母净利润1.79/2.52/3.39亿元,同比增长69.5%/40.3%/34.6%,业绩成长空间较大。公司当前股价对应2024年PE为14.93倍,相对于同业处于较低水平,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然而,公司也面临一些风险因素,包括贸易摩擦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以及新业务拓展不达预期风险等。这些因素可能对公司的出口业务、盈利水平和业绩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总体来看,恒辉安防凭借其在功能性安防手套和超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优势,有望在未来实现持续的业绩增长。公司将继续通过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和智能化生产转型,提升竞争力,抓住行业发展机遇,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阅读全文森鹰窗业(301227)作为轻工制造/家居用品行业的企业,根据最新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公司在6个月的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评级)”,当前股价为20.3元。公司的基本数据显示,A股总股本为94.80百万股,流通A股股本为33.74百万股,A股总市值为1,924.44百万元,每股净资产为18.94元,资产负债率为19.58%。公司股价一年内最高达到40.00元,最低为17.60元。
森鹰窗业近期发布对外投资公告,计划与秦皇岛圣标共同出资设立森鹰窗业秦皇岛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公司出资占比60%。此举旨在丰富产品矩阵,加快节能UPVC新塑窗的产业布局。双方将结合生产及渠道优势,优化品类结构,拓展UPVC应用场景,构建多品类协同的发展格局。
分析师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7亿、2.1亿、2.6亿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1倍、9倍、7倍,维持“买入”评级。同时,报告提醒投资者关注地产政策、市场竞争、应收账款坏账及对外投资进度等潜在风险。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886.99百万元,EBITDA为250.19百万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07.95百万元。预计2024年至2026年,公司营业收入、EBITDA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将持续增长,市盈率和市净率逐年下降,反映出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估值。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显示,公司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指标呈现增长趋势,同时,公司在研发、销售和管理方面的投入也在增加。财务预测摘要还提供了公司未来几年的财务预测数据,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
最后,报告包含分析师声明、一般声明、特别声明和投资评级声明,强调报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天风证券作为报告发布方,提醒投资者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综合来看,森鹰窗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展现出积极态势,财务状况稳健,未来业绩增长预期明确,值得投资者关注。
阅读全文晶澳科技(JA Solar,股票代码:002459 CH)近期发布了2023年及2024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5.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达到70.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7.2%。然而,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8%至216亿人民币,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87.8%至2.75亿人民币。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至159.7亿人民币,归母净利润为负,亏损4.8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19%。
尽管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未达预期,晶澳科技的组件出货量保持高增长,特别是海外市场表现亮眼。2023年,公司组件出货量达到53.1GW,同比增长39%,海外出货量占比约48%。公司在美洲地区的毛利率显著提升,推动组件业务整体毛利率同比增加3.97个百分点至18.28%。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组件出货量约16GW,同比增长37%,其中N型组件出货量占比约47%。
晶澳科技新建产能顺利投产,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持续巩固。截至2023年底,公司组件产能达到95GW,硅片和电池产能约为组件产能的90%,N型电池产能为57GW。国内多个项目顺利投产,同时海外的越南2.5GW拉晶及切片项目也已顺利投产。预计到2024年底,硅片、电池及组件产能均将超过100GW。
分析师预计,由于组件价格下跌及产能爬坡期间成本较高,晶澳科技2024年至2026年的归母净利润将分别为32.46亿、46.55亿和67.60亿人民币。鉴于公司作为领先的N型一体化产能企业,随着海内外产能顺利释放,业务能力将持续增强,分析师给予公司2024年20倍市盈率,目标价由51.66元下调至19.60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风险提示包括产能投产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海通国际维持对晶澳科技的“优于大市”评级,目标价为19.60元人民币。公司市值为451.8亿人民币,约合62.3亿美元,自由流通股占比44%。过去一年中,公司股价最高达到42.43元人民币,最低为13.65元人民币(2024年6月17日收盘价)。公司日交易额(三个月均值)为1.3675亿美元。
晶澳科技的ESG评分为4.2-3.3-3.5,环境、社会和治理各方面表现均衡。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电力发展,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碳排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海通国际的研究报告显示,晶澳科技在可比公司中具有竞争力,其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财务报表和预测详细列出了其营业收入、净利润、每股收益、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财务指标。
最后,报告附录中包含了分析师的认证声明、利益冲突披露、评级定义和分布、非评级研究说明、A股覆盖说明、Q100指数介绍以及FIN-ESG数据服务免责声明。这些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额外的透明度和公司研究的背景。
阅读全文全球物流及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在1Q24展现出了显著的业绩改善,受益于集装箱和海工行业的景气复苏,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1.7%,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656.2%。随着中美补库存周期的到来和全球商品贸易的回暖,预计24/25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速将逐步恢复,集装箱需求正相关于全球商品贸易量,有望带动需求提升。航线改道导致的集装箱回流延迟和船东为保证运输效率可能采取的措施,将进一步刺激集装箱的短期需求。1-4月我国集装箱产量同比大增164%,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产销量同比明显回升,未来业绩有望持续复苏。
海工方面,全球原油需求的复苏和海上勘探资本开支的增长,推动了海工油气装备需求的上行。全球钻井平台利用率预计将持续提升,供给端产能出清,设备造价和租金持续上行。公司在海工装备技术领先,深水半潜式平台全球份额排名第一,海风建设高景气有望带动风电安装船需求释放,公司海工业务收入和盈利能力均有望实现长期增长。
预计24-26年公司营业收入将分别达到1496亿、1676亿和181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0亿、34.2亿和44.7亿元,对应PE为22X/16X/12X。鉴于集装箱和海工行业景气度向上,以及公司在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给予公司24年28倍PE,目标价12.46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包括全球商品贸易复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和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业务涵盖物流及能源两大板块,集装箱业务作为公司第一大业务板块,近年来收入占比约四分之一。1Q24公司实现收入324亿元,同比增加21.7%,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7.8%。公司盈利能力在22-23年阶段性承压,但随着集装箱制造和海洋工程领域景气度上行,未来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
全球贸易复苏和旧箱更新替换需求将推动24年集装箱需求复苏。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速与集装箱行业产量增速正相关,WTO预计24-25年全球商品贸易额增速分别为2.6%和3.3%,中美补库存周期的逐步开启和红海航线改道影响,均有利于集装箱需求的复苏。同时,集装箱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0-15年,2010-2015年的高产量将为未来的更新需求提供支撑。
公司作为全球集装箱行业龙头,产销量世界领先,22年公司整体集装箱产量全球份额接近45%,位居全球第一。1Q24公司集装箱销量显著回暖,看好24年销量持续复苏。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方面,全球原油需求持续复苏,海上勘探开发资本支出增长,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需求上行。供给端,海工船厂退出市场,行业产能紧缺,未来供给增长预计较为缓慢。海工装备造价和租金持续上行,装备建造商和运营商业绩有望改善。
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全球海风发展前景广阔,各国不断设定或提高海风发展目标,中国海风“十四五”规划装机空间较大,预计2024/25年我国海风新增装机将达10/15GW,海风项目建设景气向上,利好风电安装船需求释放。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集来福士经营海洋工程业务,涵盖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清洁能源等领域,是中国领先的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建造商之一。中集来福士海工建造能力强,全球市场份额领先,海工装备项目开工、交付进展顺利,在手订单充足,利好公司收入长期增长。订单结构优化,逐步构建平抑周期的海工业务组合。23年海工业务收入高增,利润端22年以来持续减亏。
海工资产运营管理方面,中集来福士旗下运营公司提供各类海工装备及船舶的租赁服务、运营管理、技术服务等。23年,公司海工资产运营管理业务实现3座平台获得租约合同,租赁运营收入同比提升超80%。1Q24,公司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和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获得客户续约合同,新租约日费率提升明显。
公司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23年实现营收22.16亿元,同比上升44%,净亏损24.41亿元,主要由于美元利率上升导致海工资产运营管理业务利息费用增加。展望未来,随着国际油价维持高位,海工行业景气复苏,钻井平台日租金上行,公司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业绩有望持续改善。
盈利预测方面,预计24-26年
阅读全文山东黄金公司近期发布了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显示出公司业绩的显著增长。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2.75亿元,同比增长18%,归母净利润达到23.2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6.84%。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4.73%和59.48%,达到189.57亿元和7亿元。
公司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金价的上涨和产能的持续释放。2023年,国际黄金价格均值同比上涨8.0%,公司通过市场跟踪和价格研判,优化交易策略,实现了高于市场均价的自产黄金销售。在产量方面,公司通过矿区生产优化,实现了显著的产量增长,其中西和中宝、金洲公司、三山岛金矿的产量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5.54%、10.73%、5.74%。此外,银泰黄金并表和海外贝拉德罗金矿产量的增长也为公司产量的增加做出了贡献。
进入2024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和央行购金的影响,黄金价格继续走高,第一季度黄金国际价格均值同比上涨10%,创历史新高。公司在产量方面也实现了自产金产量和外购金产量的显著增长。公司继续推进重点矿区的扩能扩界,预计自产金和外购金产量将持续上涨。
在降本增效方面,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成本指标的分解。公司在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方面均实现了优化,其中管理费率明显降低。
公司在项目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包括加纳卡蒂诺资源公司的纳穆蒂尼矿山项目、玲珑矿区的扩能扩界等。此外,公司已取得三山岛金矿和西岭金矿的采矿权证,预计将推动矿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产金产量。公司计划2024年黄金产量不低于47吨,并规划2025年和2026年银泰黄金的矿产金产量分别达到12吨和15吨。
投资建议方面,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3亿元、51.7亿元、64.1亿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3.3倍、24.0倍、19.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包括黄金价格的大幅波动、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以及公司克金成本增长超预期等。报告由华安证券研究所的分析师许勇其和黄玺撰写,提供了对山东黄金公司的深入分析和未来展望。
阅读全文紫金矿业(601899.SH)作为有色金属和工业金属领域的巨头,持续扩张其铜金板块,并通过战略布局锂钼资源,打造公司的第二增长极。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探明和控制的资源量包括铜7,456万吨、金2,998吨、锌(铅)1,068万吨、银14,739吨,以及锂资源量(当量碳酸锂)1,347万吨。
铜板块方面,紫金矿业的主力矿山产能不断释放,2023年铜产量达到101万吨,同比增长15%。刚果(金)的卡莫阿-卡库拉项目三期选厂已投产,预计达产后产能将提升至60万吨以上。Timok和博尔铜矿也在积极推进改扩建工程,预计至2025年,塞尔维亚两大铜矿的铜矿产能将达到30万吨/年。巨龙铜矿的二期建设预计将在2025年底建成,届时矿产铜产量将从15.4万吨提高至30-35万吨。
金银板块同样表现强劲,2023年矿产金产量为67.73吨,同比增长20.17%。苏里南罗斯贝尔金矿、海域金矿、萨瓦亚尔顿金矿和波格拉金矿的投复产将为公司的黄金产量增长提供主要动力。预计到2025年,公司的黄金产量将达到85吨。
在锂钼板块,紫金矿业通过“两湖一矿”的优质锂资源项目,控制碳酸锂当量资源量超过1000万吨。2023年碳酸锂产量为2903吨,公司规划到2025年实现碳酸锂产量12-15万吨。钼板块的达产将带来年产钼2.72万吨,预计年均利润可达10亿元。
盈利预测与估值方面,预计紫金矿业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7、339和403亿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6X、13X和11X。与A股铜金相关公司相比,紫金矿业的业绩确定性较高且持续性较强,因此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然而,紫金矿业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包括需求波动、项目建设不及预期、铜金价格下跌以及海外项目所在国政治波动的风险。
财务数据显示,紫金矿业2022年至2026年的营业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呈现稳定增长,毛利率和ROE也逐年提升,市盈率逐年下降,显示出公司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估值吸引力。
免责声明提醒投资者,本报告中的信息仅供参考,投资决策应基于独立评估,并考虑个人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殊需求。同时,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可能随时间变化,且本公司可能持有报告中提及的证券并进行交易,提供金融服务。投资者应阅读整篇报告以获取完整观点与信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