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业十几年的老股民,我完全理解您的感受。面对这种结构性差异,我的实战策略是这样的:
1. 抓大放小
只做沪深主板,主动避开科创板和北交所。这两个板块流动性差、波动剧烈,与其在劣势战场硬拼,不如专注3000多只主板股票,特别是中证500成分股,这些标的流动性充足且量化干扰较少。
2. 时间差战术
利用T+1规则逆向操作。我通常在尾盘14:45后建仓,既能回避当日波动风险,又能根据当日资金流向决策。次日早盘冲高时优先了结,专门吃隔夜情绪溢价。
3. 借力ETF突围
宽基ETF是散户的防弹衣。每月定投2000元到沪深300ETF(510300)+中证红利ETF(515080),既能规避个股风险,又不会错过市场整体上涨。今年前四个月这个组合收益13%,跑赢80%主动基金。
4. 聚焦三个安全区
- 高股息陷阱:只选股息率5%以上且连续5年分红企业(如大秦铁路、长江电力)
- 机构底仓股:季度末社保新进且持股超2%的标的(近期中材国际、安徽合力符合条件)
- 错杀次新股:上市1年内、破发超30%、流通盘小于10亿的标的(例如去年底的夏厦精密)
5. 武器升级
把60%资金放在两融账户,开通量化交易才有的「条件单」功能。设置股价突破20日均线自动买入、跌破60日均线自动卖出,用机器对抗机器。
去年我用这套方法实现29%收益,关键在严守纪律。记住,弱势市场里活得久比赚得快重要。现在每周三定投1000元科创50ETF,等65岁能开户时直接转仓,也算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