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一大早,顺德龙江,很多投资者在兴业银行门口聚集了拉着横幅讨钱,原因居然和购买的理财产品有关,现在到期了,本金、利息全都拿不回。初步估计,涉及的金额超过一个亿。
街坊现场拉横幅
据当事人陈先生说,他在顺德龙江开厂做生意,之前一直和兴业银行龙江支行有业务往来,去年有客户经理就不断打电话,向他介绍了一款理财产品,年预期年化预期收益9%,而且还说只赚不赔,于是陈先生就投了160万元。陈先生所购买的理财产品,是以有限合伙人的形式,入资中融鸿海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今年8月份到期,但现在连本金都拿不回。
在龙江,和陈先生差不多遭遇的,有将近200人,涉及的金额初步估计超过1亿。涉及的理财产品一共有5个,分别为中融鸿海、中合泰富、中房联合、华泰汇通、华融普银等。购买者说,他们之所以会投资这么多钱下去,除了相信银行,所有资料的签订也都是由蔡姓、赖姓两名经理,在银行里面办理的。
受害者口述
对此银行方面就表示,兴业银行龙江支行与此事无关,基金购买协议书并没有银行的公章,他们从来没有代理销售过中融鸿海、中合泰富、中房联合、华融普银等基金类产品,也从未与发行上述产品的基金公司签订过代销协议。律师提醒,街坊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清基金和银行是否存在合作关系,购买协议书是否有银行的公章,必要时甚至可以自己录音作为证据保留。
银行方面解释
业内说法:理财经理“飞单”不常见
有银行理财经理通过工作渠道,向客户销售既不是银行自己的产品,也不是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被称为“飞单”行为。某银行的客户经理何先生告诉,理财经理的“飞单”行为确实存在,但并不常见。
对于报道所提及的华融普银基金,何先生表示,大多是银行产品经理圈内推介,高额提成吸引了部分银行客户人员私下参与推销。同时他建议,投资者在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时,首先要核实销售机构有无销售资质,如果是代销,则要核实是否有与产品发售方签署协议,以免遭遇工作人员私下销售理财产品,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
理财投资有风险,如何规避,以下信息不得不看
误区一:在“银行网点”买的一定是“银行发”的
消费对“银行”长期的信任,遇到银行网点的理财经理的推销时,常常放松警惕。如华融普银基金便是“飞单”形式进入兴业银行网点进行销售。银行不监管引起的“飞单”,风险程度高于正规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华融普银非法集资案其中一受骗者郑先生表示,他购买该产品正是理财经理指引他去VIP私人理财室进行,殊不知“一对一”服务成为理财经理掩人耳目“接飞单”的最佳场所。
拆招:去柜台,认公章
多位银行理财师表示,如果是在银行营业大厅正常销售产品,银行工作人员很难有机会接“飞单”,因为投资者买产品不仅有大厅录像监控,还要去柜台划账,期间不止一位银行工作人员接手,如果是“飞单”很容易识破。另外看公章也是一个有效方法。金融机构自身出品或是代销的产品,都具有本机构的公章,在客户的网银账户中,也有所买产品的纪录。
误区二:条款如天书,干脆不看
不少市民表示,在银行买理财产品,很少有理财经理将产品条款特别是风险相关条款一一解释,往往只提优点、淡化风险,而厚厚的条款就如同“天书”,一不小心就中招。
拆招:自己多研究,找家人商量
消费者看不懂产品条款,可以向理财经理询问重点问题,包括投资标的、风险等级、运行期限。如果产品条款复杂,不必着急购买,可将产品条款拿回家研究。此外,信托、基金等产品在网上都有详细介绍。千万不要偷懒。
误区三:挂羊头卖狗肉,轻信“傍银行”产品
本地有不少第三方理财机构代理银行理财产品,但是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比银行产品还要高,还经常发短信通知。
拆招:打电话核实
出现相应的代理信息,不妨先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咨询一下,究竟有没有这产品。着数姐再次提醒,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认清产品、睇清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