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市盈率超过多少算危险?三种计算方法教会你识别泡沫陷阱

潘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潘经理 股票顾问
咨询TA

去年我陪朋友看房时,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问我:"这股票市盈率都200倍了,怎么还有人抢着买?"我望着他账户里那只套了3个月的股票,突然意识到大多数人对市盈率的理解还停留在"数字游戏"阶段。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被称作"市场温度计"的指标到底该怎么用。

市盈率超过多少算危险?三种计算方法教会你识别泡沫陷阱

先说说我踩过的坑。2018年那会儿新能源赛道刚火,我盯着某只热门股80倍的市盈率,愣是说服自己"成长股就该贵"。结果半年后政策风向突变,股价直接腰斩不说,市盈率反而涨到160倍——原来净利润缩水速度比股价还快。这次教训让我明白,光看表面数字真的会害死人。

现在我跟大家分享三种实战中验证过的市盈率计算方式。第一种是静态市盈率,用当前股价除以前年度的每股收益,适合业绩稳定的消费股。但碰到季度波动大的周期股,这个方法就像用去年的天气预报决定今天穿什么——去年钢铁股就因为这个闹过笑话,某公司年报净利暴涨,结果一季度直接转亏,追高的人全被套在山顶。

第二种动态市盈率就聪明多了,把预测的未来12个月收益纳入计算。不过这里有个陷阱,去年某芯片公司财报会上,分析师们把三年后的产能规划都算进当年预期,结果产品量产推迟,动态市盈率当场表演"大变活人"。所以用这个指标,咱们得学会查证预测数据的来源。

第三种滚动市盈率(TTM)是我的心头好,用最近四个季度的真实数据说话。去年三季报公布时,某消费电子巨头TTM市盈率突然从35倍跳涨到50倍,仔细看财报才发现,原来是海外工厂关停计提了大额损失。这种"财务洗澡"的情况,只有TTM能及时反映真实状况。

话说回来,高市盈率到底能不能买?这个问题就像问"台风天能不能出海"——得看你是开游艇的老船长还是刚买救生衣的新手。2020年医疗板块平均市盈率冲到70倍时,我专门做了个统计:过去十年市盈率超过100倍的股票,三年后还能维持高增长的不到15%。但偏偏就有那么几家创新药企,靠着爆款单品硬是把高估值变成了合理价。

现在每天早上一睁眼,各种财经APP就给我推送几十条消息。上周三某新能源巨头突发技术突破,我正用希财舆情宝监测自选股,系统直接标红了这条利好消息,还附上了AI解读:"该技术商业化周期约3年,短期对业绩影响有限"。这种及时的风险提示,帮我躲过了当天追高被套的坑。

说到这不得不提,现在的市场信息量早不是个人能处理的了。上周看某券商报告,单日新增的上市公司公告就有1200多份,更别说雪球、股吧上的讨论帖。我算过一笔账,每天花15分钟用舆情工具,相当于雇了10个研究员帮我盯盘——关键是这个"数字助理"每天成本才1块钱,随便抓住个信息差就赚回来了。

最近跟私募朋友吃饭,他提到个有意思的现象:去年涨幅前20的股票,有17只启动前都出现过舆情异动。就像上个月某消费股突然放量上涨,舆情系统捕捉到多个券商研报同步调高评级,结合技术面突破,这才算得上真正的"戴维斯双击"。不过话说回来,工具再好也得自己会分析,就像米其林大厨的厨具给新手用,照样可能烧糊菜。

最近有个读者问我:"现在某科技龙头200倍市盈率,是不是该跑了?"我没直接回答,反问他三个问题: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多少?竞品技术路线发展到哪步了?未来三年行业复合增长率预估多少?这三个问题答不上来,谈市盈率高低都是空中楼阁。

站在2024年这个时点,我越来越觉得投资像在迷雾中开车。市盈率就是车上的仪表盘,能告诉你现在车速多快,但要不要踩刹车,还得看导航仪(行业趋势)和雷达(舆情监控)。上周用舆情宝看某制造业公司的机构报告汇总,发现五家券商给出的目标价跨度超过40%,这种分歧往往意味着变盘在即。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投资者想赚钱真得学会"借力"。就像我书房里那台用了五年的碎纸机,现在处理信息的速度还赶不上舆情工具十分之一。工具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能帮咱们在正确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信号上——毕竟,投资这场游戏,比的不是谁算得快,而是谁看得清。

想系统性提升信息处理能力的朋友,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现在注册还能免费体验三天舆情监控服务。我每天早上的必修课就是边喝咖啡边看舆情日报,那些标红加粗的重要消息,经常藏着主力资金的蛛丝马迹。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极速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