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十几年,我见过太多散户对着K线图抓耳挠腮的样子。上周碰到个老股民,他指着电脑屏幕问我:"这些弯弯曲曲的线到底该怎么看?"我看着他满屏的MACD、KDJ、布林线指标,突然意识到:技术分析的门道,不在指标本身,而在你怎么用活这些工具。
先说说最让我又爱又恨的MACD吧。这个由Gerald Appel发明的指标,用起来就像炒股界的瑞士军刀。记得2018年那次抄底,我就是盯着MACD水上金叉的信号,在别人恐慌时果断出手。不过话说回来,MACD的滞后性也让我栽过跟头。有次看着红柱持续放大,以为牛市来了,结果入场后发现主力早就在偷偷出货。后来我学乖了,开始配合成交量指标一起看,这才发现当MACD金叉遇上成交量骤增,成功率能提高三成不止。
KDJ指标是短线客的最爱,可别被它80以上超买、20以下超卖的简单说法骗了。去年有个新手朋友照搬教科书操作,在KDJ触底时满仓杀入,结果股价愣是在低位横盘了两个月。要我说,KDJ真正有用的是J值的拐点——当J值从100上方掉头向下,往往比死叉信号更早预警风险。现在我看KDJ,必定要结合15分钟级别的走势,这样既能抓短线机会,又不会被日线级别的波动迷惑。
均线系统听着简单,用起来全是学问。五年前我痴迷于寻找"万能均线组合",试过从5日到250日的各种搭配。后来发现,根本不存在通吃的参数,关键要看股价处于什么阶段。在震荡市里,20日均线就是我的生命线;碰到单边行情,60日均线反而更靠谱。最近半年我开始关注均线斜率,当短期均线以45度角上攻时,这波行情八成能走远。
要说最容易被误解的指标,RSI绝对排得上号。很多人只知道超买超卖,却忽视了RSI的背离信号。今年三月那次操作让我记忆犹新:明明股价创新高,RSI却开始走低,这种顶背离果然预示了20%的调整。现在我看RSI,重点不是具体数值,而是它的走势形态——头肩顶、双底这些经典形态,在RSI图表上反而更清晰。
布林带指标就像股价的体温计,通道收窄往往意味着要变盘。但新手常犯的错误是见到股价触碰上轨就卖出,碰到下轨就买入。实际上得看中轨的走向,如果中轨持续上行,即便碰到上轨也可能是强势整理。有次我守着下轨抄底,结果股价直接击穿通道,后来才明白要配合MACD的背离信号使用。
这些年用下来,我最大的感悟是:技术指标不是占卜工具,而是帮你观察市场情绪的温度计。就像上周用舆情监控工具看某只股票时,明明技术面走得好好的,突然冒出来的减持公告直接打乱所有指标走势。这时候才体会到,消息面和技术面根本就是硬币的两面。
说到这不得不提我的新助手——希财舆情宝。以前为了盯消息,我得同时开十几个网页,现在它能实时监控自选股的全网动态。最实用的是那个AI解读功能,能把复杂的公告翻译成大白话。有次看到个晦涩的股权变更公告,舆情宝直接标注"实际控制人可能变更,短期利空",帮我躲过一记闷杀。要说值不值?每天花1块钱,省下的时间够研究三只潜力股了。
技术分析说到底,就是帮我们在不确定中寻找大概率的出手时机。但千万别走火入魔,有次我为了等某个指标信号,眼睁睁错过30%的涨幅。现在我的交易系统里,技术指标占六成,资金管理占三成,剩下一成留给运气。就像老话说的,会看指标的不一定是高手,会用指标的才是真行家。
(想获取实时行情解读?微信搜"希财网"公众号,现在点击菜单栏还能免费领取3天舆情宝体验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