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握着鼠标的手心微微出汗。这是去年12月的某个深夜,当KDJ指标的J线在超卖区突然拐头向上,DMI指标中的+DI金叉-DI的瞬间,我激动得差点打翻了手边的咖啡杯——这个信号让我在接下来的三周里抓住了28%的波段涨幅。作为十年老股民,今天想和你聊聊这个让我少走五年弯路的指标组合:KDJ+DMI共振买入法。
说实话,刚入市时我也迷信过各种"神奇指标"。直到2019年在某私募大佬的复盘会上,看到他用EXCEL调出历史数据验证:单独使用KDJ的成功率只有43%,但叠加DMI过滤后竟能提升到67%。这组数据让我猛然清醒,原来技术分析不是玄学,而是需要科学组合的拼图游戏。
先说说KDJ这个"情绪温度计"。J值下穿20就像寒冬里的温度计触底,但别急着抄底——2018年我就吃过这种亏。当时某消费股J值连续5天低于10,我满仓杀入,结果碰上贸易战黑天鹅,硬是在底部震荡了两个月。后来才明白,KDJ的超卖必须要有DMI的动能配合。当紫色+DI线(代表多头动能)突破橙色-DI线(空头动能),就像冰面下的暗流开始涌动,这才是真正的反转前兆。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认知:J值在80上方不一定是危险区。去年操作某科技股时,J值在90附近横盘了整整两周,但+DI持续走强且ADX(趋势强度)维持在40以上,最终股价又涨了40%。这颠覆了我过去的认知,原来强势股的KDJ高位钝化,配合DMI趋势确认,反而是持股信号。
具体到买卖点,我总结了三重共振法则:
1. KDJ金叉时,DMI必须呈现多头排列(+DI在-DI上方)
2. ADX(趋势强度指标)要大于25,避免在震荡市中被反复打脸
3. 最好配合成交量突破20日均线,像去年12月那波行情,量能突然放大到平时的3倍
(插入手绘示意图:KDJ金叉区域标注"买点1",DMI金叉区域标注"买点确认",ADX上升箭头标注"趋势增强")
但指标终究是滞后性的,这里要敲黑板提醒:今年3月我就因为忽略消息面栽过跟头。当时所有技术指标都显示买入信号,结果公司突发减持公告,两天跌去15%。现在学乖了,每天开盘前先用希财舆情宝扫一遍自选股的实时舆情,它的AI解读能秒级识别利好利空。有次看到某公司中标5G基站的新闻被标记为"重大利好",当天果然涨停。这种消息面和技术面的共振,才是真正的安全垫。
说到这,不得不感慨现在的散户实在太难了。既要盯盘口又要读财报,还要防着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上周三凌晨,我正研究某只医药股的KDJ底背离,突然手机弹出希财网的公众号推送——原来该公司核心产品被药监局要求修改说明书。这种7×24小时的监控,要是放在五年前,得雇三个研究员轮班才能做到。
最后给新手朋友三个忠告:
1. 别在ADX小于20时相信任何金叉,那大概率是假信号
2. 周线级别的DMI趋势比日线更可靠,我通常两者结合看
3. 遇到指标矛盾时,永远相信资金流向(这个后面可以单独写一篇)
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用希财舆情宝的机构报告对照自己的技术分析,经常能找到被错杀的机会。上周它提示某板块业绩超预期个股,配合KDJ刚刚金叉,五天就吃到15%涨幅。现在每天花1块钱订阅,比当年买8888元的炒股软件值多了——毕竟信息差才是股市里最贵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