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大盘指数跌破3000点的时候,我手抖得连手机都差点拿不稳。那还是刚入市的时候,账户里的数字一天天缩水,整晚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割肉还是死扛”。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反而淡定许多。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当市场再次出现这种标志性关口,我们到底该怎么理解,又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
一、3000点破了,天真的塌了吗?
很多人把3000点当作心理防线,破了就觉得熊市要来了。其实啊,这个数字本身没什么魔法。就像菜市场的白菜标价3块还是2块5,关键得看菜新不新鲜。现在的市场,用专业点的话说,估值已经回到历史低位。我翻过数据,过去十年大盘跌破3000点后的半年内,有7次出现了超过15%的反弹。当然,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至少说明这不是世界末日。
不过话说回来,这次跌破确实有点不一样。外资连续流出、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市场的恐慌情绪比前几次更明显。这时候千万别被情绪带着跑,我吃过亏——2020年那次急跌,我慌慌张张清仓,结果错过后面30%的反弹。
二、三类人现在最该做这三件事
1. 满仓被套的:先打开账户,把持仓股挨个检查一遍。要是公司基本面没恶化,行业也没系统性风险,就当存了个定期。我有个笨办法:把K线图缩小到三年周期,要是现在的位置在历史估值下沿,就给自己设个闹钟,三个月后再看。
2. 还有子弹的:别急着当“接盘侠”,但可以开始定投指数基金。我每个月发工资那天固定买点,就像交养老保险。这个方法帮我躲过了2018年的单边下跌,关键是心态稳得住。
3. 空仓观望的:现在倒是研究股票的好时机。有个窍门——盯着那些近期抗跌的板块,特别是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去年数字经济概念启动前,就是在大盘低迷时悄悄走强的。
(这里插句真心话:最近用希财舆情宝看研报,发现个有趣现象——机构研报数量反而比上个月多了20%,这说明专业投资者正在悄悄布局。工具自带的AI解读能快速提炼关键信息,这对我们散户来说简直是开卷考试)
三、比预测涨跌更重要的事
很多人不知道,A股历史上每次跌破3000点,都会倒逼出重磅政策。比如2018年的减税降费,2020年的注册制改革。现在每天盯着希财舆情宝的突发消息提醒,就怕错过政策风向变化。前两天刚弹出条新闻:某重要会议提前召开,我当时就意识到可能会有大动作。
再说个反常识的观点:大盘跌破整数关口时,往往离真正的市场底不远了。2013年的1849点、2019年的2440点,这些历史大底都是砸穿重要支撑位后出现的。现在的关键是要熬得住,就像种地要经历寒冬才能迎来春播。
四、普通人的生存指南
最近在股吧看到句话特别扎心:“我们不是在炒股,是在被股炒”。这话虽然丧,但提醒我们得改变打法。我的经验是:
- 把持股数量控制在5只以内,重点跟踪2-3个行业
- 每周至少花2小时研究宏观经济指标
- 学会用舆情监控工具(比如我常用的这个,能自动标记利好利空消息)
- 设定严格的止损止盈线,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浮亏15%必须重新评估
(说到工具,不得不提最近发现的宝藏——希财舆情宝的AI解读功能。把复杂的公告翻译成大白话,还能对比不同机构的观点。最关键的是每天只要1块钱,少喝半杯奶茶就能省出信息差的钱,这买卖我觉得值)
结尾想和大家说句掏心窝的话:我经历过6124点的疯狂,也见证过1664点的绝望。市场就像大海,潮起潮落再正常不过。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用好工具提升效率。现在点击文末链接,可以免费领取3天的舆情监控体验,亲自感受下科技怎么改变投资方式。记住,冬天播种的人,才能收获春天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