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财经新闻,总能看到“人民币升值”这个词儿。朋友老张上周还跟我抱怨:“汇率涨得我心慌,这股市到底还能不能玩了?”其实啊,人民币升值这事儿就像炒菜放盐,放对了能提鲜,放多了就齁嗓子。今天咱们就唠唠,这波升值到底能让哪些行业尝到甜头。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去年某航空公司因为汇率波动,硬生生多掏了上亿的采购成本。但反过来看,现在人民币值钱了,买进口发动机、还美元债是不是能省下真金白银?这可不是我瞎猜——去年央行数据就显示,汇率每升值1%,航空板块净利润能增加2-3个点。
不过这里头有个反常识的弯弯绕。都说出口企业怕升值,可你知道为啥有些外贸老板反而偷着乐吗?原来他们早学精了,提前用外汇套保锁定了利润。去年我在深圳调研时,就亲眼见过一家电子厂靠这招把汇率风险降了七成。所以说啊,光看行业大方向不够,还得懂企业的“生存智慧”。
重点说说三碗能喝上热汤的行业。
首当其冲是造纸业。咱们用的高档铜版纸、木浆七成靠进口,人民币值钱相当于进货打九折。去年某龙头纸企财报显示,汇率波动直接贡献了15%的利润增长。
其次是金融板块。外资进来买A股得先换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就是最好的邀请函。更别说那些在海外发债的券商,现在还钱能少还几个亿。
最后别忘了“家里有矿”的资源股。国际大宗商品都用美元计价,人民币升值等于变相降价。去年煤炭价格高位震荡时,有家山西煤企靠着汇率优势,硬是把毛利率做到了行业前三。
但有个反常识的现象——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跟着吃肉。比如那些靠价格战抢市场的低端出口商,汇率涨1毛钱都能要了老命。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普通散户和机构的信息差,真不是一星半点!上个月我用希财舆情宝盯盘时,亲眼看见它凌晨两点推送了某重要部委的汇率政策解读,这要是搁以前,等我知道消息早被主力割了韭菜。
说到这儿得掏心窝子分享个教训。去年人民币有一波急涨,我重仓的某消费股硬是跌了20%,后来翻舆情报告才发现,这公司六成原材料靠进口。现在学乖了,每天早上一睁眼先看舆情宝推送的机构晨报,哪些板块有利空预警、哪些利好被低估,5分钟门儿清。
最后说句大实话:汇率这玩意儿就像天气预报,看着云彩出门总比淋成落汤鸡强。自从养成每天查“汇率影响分析”的习惯,踩雷次数少了不说,有次还提前三天埋伏进了造纸板块。各位要是有兴趣,不妨去希财网公众号领个7天舆情宝体验,反正我算过账——每天不到一瓶矿泉水的钱,总比在股市交学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