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计划在朋友圈遍地开花。有市民称,平台一款产品,用户注册为会员,同时在个人账户中充值不少于9元。一旦有会员患癌便发起“互助”,由每个会员分摊保障金,每人分摊的金额最高不超过3元,参与互助的会员随之拥有最高30万元保额的患癌保障资格。那么,互助计划靠谱吗?和保险相比有什么区别?
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类保险”的平台,“××互助”“××联盟”比比皆是,用户不少,且都是针对草根大众。互助计划的原理很简单:一个互助计划群体内,某位会员风险发生时,每个人帮助一把,参与人数越多,均摊到每个人的互助金额越少。
一、互助计划和保险的区别:
1、相互保险是国外比较通行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尚属新兴市场。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份额的27%。但国内仅三家相互保险机构拿到牌照。
2、所谓相互保险组织,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全体会员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为会员提供保险服务的组织,包括一般相互保险组织,专业性、区域性相互保险组织等组织形式.一位保险业内人士指出,“互助计划”与相互保险经营原理不同,且其经营主体并不具备相互保险经营资质,“有些平台将产品包装成相互保险在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销售,采用低门槛、先收费、无服务的形式,可能诱发诈骗行为,由于传播速度较快,收费金额较小,容易给广大保险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平台收完会费之后形成的‘资金池’,其安全性、赔付的可靠性都需要时间检验。大家在选择时一定要看准平台资质,谨防李鬼网站”
3、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强调,大多数“互助计划”只是简单地收取小额捐助费用,与保险产品存在本质差异。而相互保险则通过精算进行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遵循保险经营的等价有偿原理,财务稳定性具有充分保障。另外,自今年年初《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发布以来,尚未批准筹建新的相互保险组织,销售“互助计划”的经营主体并不具备合法的相互保险经营资质,不受相关法律法规保护。
二、互助计划靠谱吗
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互助计划’等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称,保监会发现一些以“××互助”、“××联盟”等为名的非保险机构基于网络平台多种与相互保险形式类似的“互助计划”,主要集中在意外互助和重大疾病互助等领域。部分“互助计划”借助保险名义进行宣传,极易造成保险消费者将其与保险产品混淆。
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部分机构、网站或个人将虚设的“互助计划”包装成相互保险在互联网、微博、微信平台销售,采用低门槛、先收费、无服务的形式,由于传播速度较快,收费金额较小,容易诱发诈骗风险,给广大保险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另外,这一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且个人信息保密机制不完善,容易引发会员纠纷,也蕴含一定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