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新股上市首日就破发的时候,我正端着咖啡坐在电脑前发呆。K线图上那根垂直向下的绿色光柱刺得我眼睛生疼,手边的计算器还留着刚刚算发行市盈率时按出的数字。说实话,当时我也懵了——不是说打新稳赚不赔吗?怎么现在连新股都开始玩心跳了?
这五年来我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大家抢破头都要打新,现在看到新股申购反倒要掂量三分。去年某医疗股上市当天跌幅超过15%,评论区直接炸锅,有人痛骂承销商吃相难看,也有人连夜研究公司财报准备抄底。新股破发到底算不算投资机会?这个问题就像拆盲盒,拆对了是惊喜,拆错了就是惊吓。
要我说,判断破发股值不值得买,得先看看它为什么破发。去年有家消费电子企业上市即破发,当时全网都在骂发行价定太高。但你们知道吗?他们家的智能穿戴设备在海外市占率悄悄爬到了前三,后来股价三个月就收复失地。所以说破发不一定是公司有问题,有时候就是市场情绪在作祟。
但也不是所有破发股都值得捡漏。去年有只工业股破发后持续阴跌,后来大家才发现他们应收账款占比超过70%。这种基本面有硬伤的,就算跌到发行价五折我都不敢碰。所以我现在养成了个习惯:遇到破发股先查三个指标——最近三年的经营性现金流、主要客户集中度,还有研发投入占比,这三个数据要是都难看,基本可以判定是"假摔"。
说到市场情绪,这里头的水可深了。今年年初有只新股破发后,我在希财舆情宝上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股吧里骂声一片,但机构研报却在悄悄调高评级。果然一个月后随着季度财报公布,股价直接来了个旱地拔葱。现在想想,当时要是能早点看到全网舆情分析,说不定就能抓住这波机会。
这里不得不提我的新装备。自从用了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监控,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自选股的舆情报告。上周有只股票突然跳空低开,我正纳闷呢,手机"叮"的一声弹出消息:原来是有家外资机构下调了行业评级。最绝的是系统用大白话告诉我,这次下调主要针对出口业务,而这家公司国内营收占比80%——这不就是错杀吗?当天下午股价果然开始回升。
不过话说回来,新股破发最要命的还是估值陷阱。去年有只新股发行市盈率高达80倍,结果上市当天就破发。我当时在系统里查了同行业估值对比,发现行业龙头也就40倍PE。后来这只股票用了大半年才消化完高估值,期间不知道套了多少心急抄底的人。所以我现在看到破发股,第一反应不是看价格,而是打开舆情宝的估值分析模块,看看机构给出的合理区间在哪里。
最近跟几个老股民聊天,发现大家都有信息焦虑症。现在市场消息多得跟雪花似的,前脚刚看完公司公告,后脚股吧又冒出个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有个老哥说他现在每天要刷3小时财经新闻,就这样还总觉得错过什么。其实何必呢?我现在用舆情宝的每日报告,十分钟就能把重要信息过一遍,省下来的时间够打两局王者荣耀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这些工具会不会很贵?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担心。但算下来每天不到一块钱的成本,比起在股市里交的学费,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上个月抓住的那波反弹行情,赚的钱够买十年会员了。有时候想想,信息差这东西真有意思,利用好了就是真金白银。
每次看到新股破发,心里都五味杂陈。既为被套的散户心疼,又为敏锐的投资者高兴。这个市场就是这样,有人看到风险,有人看到机遇。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用工具武装自己,总比赤手空拳上阵强。就像我师父说的:炒股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会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