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5年那轮牛市的亲历者。那天在证券营业厅排队开户时,保洁阿姨突然凑过来问:"小伙子,你说现在进场还能赚到钱吗?"我看着她手里攥着的存折,突然意识到——当连最保守的人都开始关注股市,这个市场可能真的要沸腾了。
后来复盘时我发现,牛市从来不会像闪电般突然劈下来。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总会提前半年到一年发出信号。最近总有人私信问我:"现在是不是牛市前夜?"今天我就结合自己12年的实战经验,说说三个最靠谱的牛市征兆。
第一个征兆:成交量连续三个月温和放大
很多新手盯着指数涨跌,老股民却更关注成交量。2014年7月至9月,上证指数还在2200点震荡,但两市日均成交量已从1500亿悄悄攀升到3800亿。当时我跟踪的某只行业龙头股,盘口挂单量突然增加3倍,但股价却纹丝不动——这就是主力吸筹的典型信号。
现在打开交易软件,重点观察周线级别的量能变化。如果发现成交量阶梯式放大,且每次回调时缩量明显,说明资金正在有序进场。有个反常识的现象:真正的大行情启动前,往往会出现"放量滞涨",这时候千万别被表面的平静骗了。
第二个征兆:政策工具箱连续开闸
上周跟私募圈的朋友吃饭,他指着手机里的新闻说:"你看,最近两个月又是降准又是产业基金入市,这味道太熟悉了。"确实,政策面的持续发力就像给市场装上了助推器。
重点关注三个政策信号: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比如连续降息)、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像当年的注册制)、以及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不过要注意,政策利好和实际效果存在3-6个月的时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散户总是"慢半拍"。
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工具了。我最近在用的希财舆情宝有个"政策雷达"功能,能实时监控各部委的动向。它的AI解读特别实用,上周发改委刚出文件,系统就自动标注出利好光伏和储能板块的关键条款,还附上了产业链图谱。
第三个征兆:市场情绪出现极端分化
去年底我在超市结账时,收银员突然问我:"听说现在买基金能赚钱?"这个细节让我警觉起来。真正的市场底部,往往是专业人士亢奋、普通民众恐惧的状态。
教大家一个情绪观察法:当证券营业部门可罗雀,但机构调研频率创历史新高;当财经新闻评论区充满谩骂,但龙虎榜上机构却在疯狂扫货——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往往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个血泪教训。2018年底,我通过舆情监控发现某消费板块的负面舆情突然断崖式下跌,但当时被悲观情绪左右没敢加仓,结果错失了后续126%的涨幅。现在用希财舆情宝的"情绪温度计",能直观看到每只股票的多空情绪变化,配合它的机构筹码分布图,决策起来更有底气。
最近打开希财舆情宝的每日报告,发现机构调研次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7%,但散户开户数还在低位徘徊。这种背离现象,是不是像极了暴雨前的闷热?
说点扎心的话
我知道很多朋友现在最纠结的是:万一这轮真是牛市,现在满仓怕被套,空仓又怕踏空。我的经验是:用三层仓位布局政策确定性最高的板块,剩下的资金等趋势明朗再加仓。记住,牛市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关键是要留在场上。
最近看到希财舆情宝新出的"牛市备战包",把政策受益板块、机构增持名单、资金流向图谱都整理好了。每天花1块钱,就当买份"投资保险",毕竟在信息为王的时代,普通人和机构的差距,可能就差个靠谱的信息管家。
文末给大家留个思考题:如果你发现某个板块突然出现"量增价不涨",同时机构研报数量暴增,这时候该不该跟进?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回复"牛市信号",获取我的独家分析框架。现在点击文末链接,还能免费领取3天舆情宝VIP体验,看看专业工具是怎么捕捉市场先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