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去银行转存,柜员跟我说三年期利率只有1.5%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记得三年前还能拿到2.75%呢,现在存10万块,三年利息才4500,扣掉物价上涨,这不等于变相亏钱吗?
最近六大行的存款利率集体跌进"1时代",工行、农行这些大行的三年定存只剩1.5%,连20万起存的大额存单也就1.9%。朋友老张前两天还跟我吐槽:"现在存钱就像温水煮青蛙,看着数字没少,实际购买力一天天缩水。"
这时候很多人都在问:该不该把钱挪到股市?作为经历过三轮牛熊的老股民,我得说句实在话——股市不是保险箱,但确实是普通人对抗通胀的重要战场。去年有个数据很有意思,过去十年间,上证指数年化收益有5.8%,而存款利率从2015年的5%一路降到现在的1.5%。
不过先别急着开户,我踩过的坑得跟大伙儿唠唠。2018年那会儿看着科技股疯涨,我也跟着追高,结果碰上贸易战跌了30%。后来才明白,炒股就像开饭馆,得先备好柴米油盐。现在我的笨办法就三招:只用三年不动的闲钱、每笔投资不超过总资产20%、重点盯着消费和医药这些刚需板块。
说到这不得不提我现在天天用的希财舆情宝,这个AI工具真是散户的救星。它能24小时监控我的自选股动态,前阵子有家公司突然传出环保处罚,我手机立马就弹出预警。更贴心的是它能把专业研报翻译成大白话,上周看到某医疗器械企业的舆情报告里写着"集采影响已被市场过度消化",第二天果断加了点仓,这两天果然开始反弹。
其实咱们普通人和机构最大的差距就是信息处理速度。以前要花三小时看公告、刷股吧、查研报,现在舆情宝十分钟就能给份全面报告。每天花个包子钱,能省下大把研究时间,这买卖我觉得划算。
最近总有人问我:现在进场会不会当接盘侠?我的经验是,与其猜涨跌,不如老老实实做两件事:一是拿存款利息的零头定投指数基金,二是跟着国家政策找新方向。就像现在大力推的银发经济、智能驾驶,这些赛道里的龙头企业,拿着睡觉都踏实。
记得刚入市那会儿,师傅跟我说:"股市里最贵的是学费,最值钱的是耐心。"十几年过去,存款利率从让人安心的港湾变成了温柔的陷阱,或许这正是时代在推着我们向前走。前两天在舆情宝上看到个数据挺有意思,用智能工具辅助的投资者,持股周期平均比不用工具的长3个月——有时候,多坚持一会儿,可能就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