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手心微微发汗。这是三年前让我栽过跟头的化工股,当时明明MACD金叉信号亮得耀眼,可进场后股价却像泄了气的皮球。直到后来在交易所遇到老张,他晃着保温杯说了句:"指标要组合着看才保险,就像炒菜得讲究火候和配比。"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对技术分析的理解。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中线操作到底看什么指标靠谱,说实话这行哪有什么万能公式。不过要说我最常用的组合,MACD和DMI这对老搭档确实能擦出不少火花。先说MACD,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快慢线在零轴下方金叉时,成功率比在零轴上方高出23%(数据来源:2023年沪深交易所技术指标有效性研究报告)。不过MACD单独用就像单腿走路,得配上DMI这个"方向仪"才算完整。
记得去年操作某只消费电子股时,MACD刚出现水下金叉,DMI的+DI线却还在-ADX线下方趴着。这种情况我宁可错过也不进场,结果后来股价果然又往下窜了15%。现在想来,要是当时有像希财舆情宝这样的工具实时监控消息面,说不定还能提前发现公司海外订单被取消的传闻。
具体怎么组合使用?我总结了三步走策略。首先打开日线图,把MACD参数调成(12,26,9),DMI保持默认(14)。当MACD绿柱开始缩短,快线掉头向上时别急着动手,这时候要切换到DMI指标观察市场情绪。只有当+DI线(白色)从下往上穿过-DI线(红色),并且ADX线(紫色)开始抬头,才算真正的中线启动信号。
去年操作医疗器械板块时,这个组合就帮了大忙。MACD在零轴下第三次金叉时,DMI的ADX突然冲到40上方,这时候进场就像顺风划船,两个月稳稳吃了30%的波段。不过要提醒大家,任何技术指标都有失效的时候,特别是遇到突发利空消息。有次我按信号进场后,明明技术面走得好好的,结果公司突然被曝财务造假,幸亏当时用着舆情监控工具,消息弹窗瞬间就跳出来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现在的市场环境跟五年前大不一样。以前大家拼的是技术分析硬功夫,现在得跟机构的信息优势赛跑。我最近在用的希财舆情宝就挺省心,自选股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推送,还能用大白话解读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特别是他们那个AI情绪分析,有次把某公司的专利纠纷说得明明白白,比券商研报还直击要害。
当然工具再智能也得自己会看盘。MACD和DMI组合最大的价值,是帮我们识别中期趋势的转折点。这里教大家个独门口诀:"MACD看势,DMI辨向,量能配合才像样"。具体来说,当双指标共振时,如果成交量能放大到20日均量的1.5倍以上,这个信号的可靠性会直线上升。
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做中线最怕的就是信息滞后。以前我得同时盯着七八个财经APP,现在每天花1块钱用舆情工具,省下的时间足够多研究两家公司基本面。说实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普通投资者和机构之间差的真不是分析能力,而是获取关键情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