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张,在股市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见过太多散户因为看不懂量能变化而踩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怎么通过“量柱”这个最简单的指标,一眼看穿市场情绪的变化。毕竟,成交量就像市场的脉搏,它不会骗人。
先讲个自己的故事吧。2019年那会儿,我盯着一只股票连续三天收阳线,但成交量却一天比一天低。当时我觉得趋势不错,满仓冲进去,结果第二天直接吃了个跌停。后来复盘才发现,那几根缩量的阳线,根本就是主力在诱多出货。从那以后,我就把成交量分析当成了必修课。
第一根量柱:单日巨量
碰到成交量突然比前20日均值翻倍的情况,千万别急着跟风。去年4月A股某交易日,全市场成交量突破1.5万亿,当天追涨的散户,后来至少套了三个月。这种量柱要分两种情况看——如果出现在连续下跌后,可能是主力进场;但如果出现在高位,八成是资金在跑路。
第二根量柱:温和放量
就像烧开水一样,成交量每天增加10%-20%才是健康趋势。今年我发现个规律:当某只股票连续5天温和放量,且收盘价站稳5日均线,接下来大概率会有主升浪。不过要注意,这时候的K线绝对不能出现长上影线,否则就是多头在试盘失败。
第三根量柱:地量见底
大家可能听过“地量地价”,但真正的地量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成交量创60日新低,二是振幅小于2%。去年8月创业板出现连续三天地量,我当时在圈子里反复提醒这是黄金坑,后来两个月指数反弹了18%。不过要记住,地量之后必须要有放量阳线确认,否则可能只是下跌中继。
第四根量柱:堆量吸筹
主力建仓最喜欢玩这招。去年跟踪过某板块龙头股,连续两周成交量保持在日均1.5倍水平,股价却始终横盘。当时用舆情工具监测到,这家公司突然多了几十篇分析师研报,果然两个月后走出一波翻倍行情。现在回想,要是早点用上舆情监控,可能建仓成本还能再低10%。
第五根量柱:爆量分歧
最考验技术的时刻来了。当某天成交量创历史新高,但股价只涨了不到3%,说明多空双方正在激烈博弈。我通常会做三件事:查公司公告、看龙虎榜数据、用舆情工具监测市场情绪。去年某次遇到这种情况,发现舆情系统提示“大股东减持传闻被辟谣”,果断加仓,一周赚了15个点。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普通散户哪有精力天天盯盘查消息?去年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之后,才算真正解决了这个痛点。它的AI舆情分析能自动识别利空利好,连突发消息都会推送到微信。有次我正在外地旅游,突然收到某只持仓股的监管问询函预警,赶紧挂单卖出,成功避开了20%的跌幅。现在每天花1块钱,相当于雇了个24小时待命的分析师团队。
说实话,炒股这些年最大的感悟就是:赚不到认知外的钱,更赚不到信息差的钱。以前为了查个公告得翻七八个网站,现在有了智能工具,五分钟就能看完所有关键信息。特别是量价配合分析,配合舆情监控简直如虎添翼。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成交量是资金的语言,读懂了量柱,你就读懂了主力的底牌。想免费体验智能舆情工具的朋友,可以点文末链接试试。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先掌握关键情报,谁就能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