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3个血泪教训告诉你:为什么炒股越频繁越容易亏钱?(附解决方案)

高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高经理 股票顾问
咨询TA

我盯着账户里消失的五位数,手指悬在交易键上迟迟按不下去。三年前刚入市时,我也像现在这样每天盯着分时图来回买卖,直到某天看到上交所那份震惊市场的报告——2019年散户交易量占市场83%,但盈利占比只有8.2%。那个瞬间我忽然明白,炒股不是拼手速的竞技游戏,而是和自己人性较量的修行。

3个血泪教训告诉你:为什么炒股越频繁越容易亏钱?(附解决方案)

你可能觉得我在危言耸听。毕竟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各种"盘前必读"、"突发利好",好像每个消息都能带来涨停板。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上个月某天我同时收到三条消息推送,第一条说某公司拿下百亿订单,第二条说行业龙头被约谈,第三条说机构正在抛售同类股票。当时我就像被丢进信息漩涡的蚂蚁,根本分不清哪条是真利好,哪条是庄家放的烟雾弹。

频繁交易最大的陷阱,其实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消耗。假设每次买卖产生0.2%的交易费用(包括印花税和佣金),每天操作两次,一年下来光手续费就要吃掉本金的96%。这可不是我瞎算的,用复利计算器跑出来的结果能把人吓出冷汗。更扎心的是,很多朋友在券商APP上看到"历史交易"里密密麻麻的红绿箭头,才惊觉自己过去半年都在给券商打工。

说个真实的案例。去年我认识个做直播的妹子,每天利用中场休息的10分钟做T+0。前两个月确实赚了部iPhone钱,但第三个月遇到单边下跌,不仅利润全吐回去,本金还亏了15%。她后来跟我说,每次屏幕跳出"委托已成交"的提示,就跟赌场里听到老虎机吐硬币的声音一样让人上瘾。

现在我的自选股里常年躺着舆情监控工具,倒不是说靠这个就能稳赚不赔,而是它能帮我过滤掉80%的噪音。比如上周某个突发事件,舆情系统3分钟内就标记出这是旧闻重炒,还附上了最近三个月类似消息的股价走势对比图。这种上帝视角般的辅助,比我自己翻论坛查公告高效太多。

很多新手不知道,股市里真正值钱的是"延迟判断"的能力。上周三上午大盘急跌时,我的自选股里有三只票都出现资金异动。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慌慌张张地割肉,但那天舆情系统显示三家公司都在下午有重要公告发布。硬扛到收盘,其中两家果然出了定向增发方案,第二天直接高开5个点。

说到这儿必须提个反常识的发现:那些年化收益超过20%的牛散,平均持股周期是127天。他们不是靠预测明天涨跌赚钱,而是像老猎人守候猎物那样等待确定性机会。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说得更直接:"你以为主力资金天天盯着K线图?人家办公室墙上挂的都是行业周期表和政策路线图。"

最近在试用某款AI舆情工具时,有个功能让我眼前一亮。它能用白话解读上市公司公告,比如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翻译成"公司主动把未来可能亏的钱先记在账上",把"非公开发行股票"解释成"找特定土豪借钱不用还"。这种化专业为通俗的能力,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前两天看到个心酸的故事。有位退休阿姨攒了二十年积蓄入市,每天交易十几次,三个月亏掉30%后才发现,自己连F10里的财务指标都看不懂。她要是早点用上舆情监控,至少能避开那些质押率超过80%的雷股,也不会把养老钱葬送在"五日线战法"里。

现在我的电脑旁常年开着两个窗口:一个是自选股的实时舆情,另一个是机构观点汇总。上周某消费股突然放量下跌,舆情监控立刻提示有经销商集体控诉的消息,而机构报告里早就提到该公司的渠道改革存在隐患。这种立体化的信息网,比单纯看K线靠谱太多。

最后说句大实话,市面上那些教人抓涨停的课程,99%都是在收智商税。真正能在股市活下来的,要么有超越常人的认知体系,要么善用工具填补信息差。就像我最近常用的这个舆情系统,每天花个早餐钱,就能少踩80%的坑。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会筛选比会买卖更重要。

(文末提示: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免费领取3日舆情监控体验版,每天早8点推送前日机构操作动向)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极速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