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屏幕上红红绿绿的K线图,手指无意识地在键盘上敲击。那是我入市的第三个月,刚把KDJ的金叉死叉背得滚瓜烂熟,转头就听说CCI指标才是捕捉主升浪的神器。两个指标在屏幕上打架,一个让我赶紧进场,另一个却亮着超买警告。那天我硬着头皮满仓,结果被大盘跳水教做人——原来技术指标不是考试选择题,选A还是选B都有标准答案。
直到后来跟着私募操盘手老陈学艺,我才明白技术指标要像炒菜放盐,单放味精肯定齁得慌。特别是CCI和KDJ这对黄金搭档,用好了比单独看MACD强三倍不止。今天我就把当年交的十万学费掰碎了说,看完你也能成为震荡市里的"扫地僧"。
先说说这对组合的脾气。KDJ就像心电图,0-100区间里上蹿下跳,金叉死叉看着热闹。但碰到单边行情就犯迷糊,明明股价蹭蹭涨,它却在80以上躺平装死,这时候就需要请出咱们的波动专家CCI。这个指标设计得有意思,-200到+200的宽幅震荡,专治各种不服。去年沪深300有32%的交易日CCI突破+100,其中78%在后三个交易日继续冲高,这数据我可是翻了三家机构的研报核对的。
具体怎么搭配?记住三步走:首先看KDJ的J值位置。要是J值在20以下磨蹭,同时CCI从-100下方拐头向上,这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抄底信号。去年12月那波反弹,这个组合提前两天就亮灯了。反过来,KDJ的J值在80以上打转,CCI却从+100上方扭头向下,别犹豫,赶紧系好安全带。
有朋友要问:要是两个指标唱反调怎么办?这就是组合使用的精妙之处。上个月我盯的一只消费股,KDJ明明金叉了,CCI却卡在-50不上不下。结果第二天果然冲高回落,硬是洗了三天盘才启动。后来查舆情才知道,当时公司正在和海外客户重新议价,消息面上有隐忧——这也提醒我们,技术面要和消息面打配合战。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希财舆情宝,它那个全网舆情监控真是救了我老命。有次我刚发现CCI异常波动,公众号就弹出消息提醒,说是公司突然更换审计机构,吓得我赶紧把买单撤了。
实战中最容易栽的坑,是看着5分钟图的金叉就冲动下单。记住一定要切换三个时间维度:日线定趋势,60分钟找买卖点,15分钟卡精确位置。上周三我就是这么操作的,早盘看着日线KDJ死叉本来要割肉,翻到60分钟图发现CCI在-130超卖,硬是扛住没动,下午果然V回来三个点。
指标用久了你会发现,市场上根本没有"完美信号"。有次我严格按照CCI突破+100建仓,结果买在波段最高点。后来复盘才发现,那天KDJ的D值已经86.7,属于典型的高位共振。所以现在我都会等两个指标至少达成共识,宁可少赚也不冒险。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拍大腿:早知道这些窍门,去年那波调整就不用亏掉半年工资了!其实现在有了智能工具,真不用天天盯盘。像希财舆情宝每天自动生成的技术面报告,把CCI和KDJ的共振点标得明明白白,还能结合机构研报预判支撑压力位。最惊喜的是它用大白话解读消息面影响,有次看到"公司获得政府补助"被标注成中性消息,仔细想想确实,这种非经常性损益对估值没实质性影响。
最近我养成个新习惯:每晚八点准时查收舆情报告。前天报告里提示"多家机构下调电子板块评级",果然昨天科技股集体扑街。现在每天花在盯盘上的时间少了三分之二,省下来的功夫研究行业逻辑,投资反而更从容了。要说这每天一块钱的信息服务费,随便抓住个波动差价就回本了——这大概就是老股民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吧。
最后送大家一句肺腑之言:技术指标就像汽车仪表盘,能告诉你现在车速多少、油箱剩多少,但往哪条路开还得自己把握。下次看到CCI和KDJ齐刷刷亮红灯,不妨先点开希财网的公众号,看看是不是有什么突发消息。说不定这次,你就是市场上最先系好安全带的那个人。
(悄悄说,文末有免费试用入口,手快有手慢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