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一直不说平台名字,背后的原因其实是这么回事:
1、根本原因:避免被投诉、举报
根据规定,催收人员应在首次联系时向债务人及联系人表明所代表的金融机构和催收机构(如有),不应隐瞒或伪造身份。
“消费金融”既不是催收机构名称,也不是金融机构的名称,这就是个伪造的身份。
(1)催收方违规催收
由于身份是伪造的,那么在发送催收短信时,内容就会出现各种违规。恐吓、威胁,基本上都是常态的。
(2)债务人投诉无门
而对于债务人来说,只知道一个“消费金融”,根本不知道具体的机构名称,想去投诉、举报都没有办法,可以说只能被动承受对方的违规催收短信。
2、其他原因:催收成本更低
按照正常的委托流程来看,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进行催收,第三方机构必须具有对应的催收资质。这个资质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确实在机构的经营范围内,已经在工商部门备案了的。
因此,金融机构委托正规、合法的第三方机构催收,无疑需要支出更多的成本。
而找这种不正规的催收公司,那成本就很低了。双方只要达成一致,对方本身也是违规开展业务,肯定和正规机构的收费不同。
(1)金融机构只看催收成本
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进行催收,很多时候只考虑成本,成本是越低越好,因此有不少金融机构都找的不正规第三方催收。
(2)违规催收效果不错
类似“消费金融”这样的违规催收,通常依靠发送大量的短信、拨打大量的电话来进行催收,这种轰炸式催收,往往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毕竟都无法投诉对方,只要债务人不还钱,那么就一直被骚扰,绝大部分人都是扛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