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他的笔记他的评论他的文章他的问答他的视频
他的笔记
买车险选哪家好?内行人给你最实在的建议
1. 买车险时,同等条件下,选择福利多、价格低的保险产品。
2. 保险改革后,车损险和其他小险种取消,各家保险公司产品差别不大。
3. 推荐选择大保险公司,如人保、平安、人寿、太平洋等,因为它们网点多、售后力量强。
4. 大保险公司在理赔时更便捷,尤其在偏远地区,能快速解决问题。
5. 大保险公司在处理扯皮案件时更有底气,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6. 大保险公司的理赔能力更强,不会出现甩锅情况。
7. 大保险公司网点遍布全国,救援和理赔更及时。
8. 大保险公司有小程序等线上服务,理赔更便捷,减少时间成本。
9. 买保险时要考虑实际用车情况,如常在本地开车可选择当地小保险公司,否则建议选择大保险公司。
10. 买保险要看重后续品质和服务,尤其在发生大事故时,大保险公司更有保障。
阅读全文
2024-07-26
2023年异地就医达2.43亿人次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
1. 2023年,国家医保局发布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异地就医人次达2.43亿,医疗救助功能增强。

2. 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功能持续发挥,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增加至24903万,基金支出1177.23亿元。

3.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49个城市,参保人数达18330.87万,享受待遇人数134.29万,基金收入243.63亿元,支出118.56亿元。

4. 异地就医人次持续增加,全国普通门急诊、门诊慢特病及住院异地就医2.43亿人次,费用7111.05亿元。

5. 医疗救助功能增强,全国医疗救助支出746亿元,资助8020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医保政策惠及1.86亿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883.5亿元。

6. 国家医保局副司长谢章澍表示,近年来持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困难人员参保资助政策,医疗救助资助参保人数超8000万,通过财政补贴,确保低收入群体参保,满足医疗保障需求。
阅读全文
2024-07-26
百万医疗险vs重疾险怎么选?
1. 保险选择问题:普通家庭担心大病导致经济负担,考虑购买保险。面对百万医疗险和重疾险的选择,两者虽都保大病,但功能不同。

2. 保险功能对比:重疾险和百万医疗险的主要区别在于,百万医疗险主要解决高昂的医疗费用问题,而重疾险则提供一笔较大的赔偿金,用于应对疾病带来的日常开销和偿还贷款等。

3. 预算与保险选择:
- 低预算:选择百万医疗险,性价比高,可解决医疗费用问题。
- 高预算:同时配置百万医疗险和重疾险,全面覆盖医疗费用和经济补偿。

4. 健康告知重要性:购买前需注意健康告知,如存在身体异常需核保通过。

5. 保险严选服务:提供个性化保险推荐服务,帮助用户根据预算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

6. 高性价比保险方案:为普通家庭设计的保险方案,包括百万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和定期寿险,全面覆盖家庭经济风险。

7. 方案实例分析:以李女士家庭为例,展示了一套5000多元的保险方案,包括各项保险的具体保障内容和优势。

8. 保险期限建议:根据预算,李女士选择的是定期重疾险,若预算充足,建议选择终身保障以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阅读全文
2024-07-25
小青龙3号少儿重疾险值得买吗?有哪些优点?
1. 君龙人寿小青龙3号少儿重疾险:作为小青龙2号的升级版,这款产品在性价比和保障责任方面表现突出,值得关注。

2. 全面保障:小青龙3号少儿重疾险不仅覆盖常见的中轻症和重疾,还提供恶性肿瘤、白血病骨髓移植、少儿重度自闭症等疾病的保险金,以及保费豁免等特色保障。

3. 附加责任丰富:适合预算充足的家长,附加险责任包括身故保险金、全残保险金、恶性肿瘤额外给付保险金等。

4. 少儿白血病多重保障:小青龙3号提供针对少儿白血病的多重保障计划和“暖白计划”健康服务管理,帮助家庭应对高昂的治疗费用。

5. 少儿自闭症关爱金:主险包含少儿自闭症关爱金,并与专业医疗机构合作,提供经济支持和专业治疗方案。

6. 购买建议:对于有需要的家长,小青龙3号少儿重疾险是一个全面且具有竞争力的选择,建议考虑购买。
阅读全文
2024-07-25
压降负债成本 寿险预定利率料下调
1. 预定利率调整:在利率下行背景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预计将迎来新一轮调降。部分保险公司已开始产品切换,增额终身寿险和分红险产品将在8月底和9月底前下架。

2. 利率调整幅度:传统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可能从3.0%降至2.5%,分红险产品保证利率上限可能从2.5%降至2%,万能险产品保证利率上限可能从2%降至1.75%。

3. 产品停售情况: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停售时间不一,部分公司如泰康人寿已在7月初停售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而其他公司则在8月底或9月底停售。

4. 利差损风险:保险公司面临利差损压力,主要因为负债成本调降节奏慢于投资收益率下行速度。降低产品利率是降低负债端成本、应对利差损风险的主要手段。

5. 资产负债匹配: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需要更加重视资产负债匹配。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如推出浮动收益的分红险和万能险产品,可以降低利差损压力。

6. 行业共识:预定利率下调已成为行业共识,监管部门已召集部分保险公司开会讨论。未来可能不会“一刀切”,而是引导保险公司自觉主动进行产品切换。

7. 市场影响:预定利率的调整对保险市场有显著影响,保险公司需要在产品设计和资产配置上做出相应调整,以维持稳健经营。同时,行业也在寻求通过增加健康保障保险的布局来增加死差益,以缓解经营压力。
阅读全文
2024-07-25
重疾险有必要买吗?
重疾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补充治疗费用:作为给付型保险,重疾险在确诊合同约定疾病时提供赔付,帮助支付高额医疗费用,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2. 维持生活质量:重大疾病可能导致患者长时间无法工作,影响收入。重疾险的经济补偿有助于保持家庭生活标准。

3. 预防因病返贫:医保可能无法覆盖所有治疗费用,特别是昂贵药物。重疾险赔付可补充这部分费用,降低因病致贫风险。

4. 选择优质医疗资源:保障患者能够选择更好的医疗设施和专业医生,接受先进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购买重疾险时,应考虑个人年龄、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保额和保险期限。同时,需关注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和免责条款,确保购买到合适的保险产品。
阅读全文
2024-07-24
3.0%保险产品“炒停潮”再起,预定利率将下调
1. 炒停售现象:尽管监管明确禁止,但保险销售圈仍出现“炒停售”行为,利用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调降的机会进行营销。

2. 预定利率调降:继2023年寿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后,市场传闻预定利率可能进一步降至2.5%。保险公司内部人士表示,预定利率下调是大势所趋,部分公司已停止报备高预定利率产品。

3. 防范利差损风险: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投资端承压,下调预定利率有助于防范利差损风险。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也在引导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优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

4. 炒停风再起:保险销售人员通过“炒停售”营销策略,试图完成销售任务。但这种行为可能误导消费者,影响保险公司声誉,甚至引发退保率上升和市场秩序混乱。

5. 消费者购买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注重长期保障,理性评估自身需求,避免受到市场炒作影响。同时,应警惕销售人员的误导性宣传,如将预定利率说成年化复利等。

6. 监管和行业应对:为防范销售人员违规行为,行业应加强监管,提高违规成本。保险公司也应加强内部管理,规范销售行为,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阅读全文
2024-07-24
险企加速切入养老产业,“赛道”选择却各有不同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老龄化受低生育率影响,呈现规模大、速度快、程度深特点。

2. 政策支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积极应对老龄化,完善养老政策机制,优化养老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3. 保险机构参与养老产业:保险机构通过多种养老形式,布局业务链,与养老事业契合,促进自身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4. 银发经济规模预测: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3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7%,对解决老年人问题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老龄化对劳动力和社会保障的挑战:经济学家姚景源指出老龄化改变了劳动力结构,对社会保障系统构成挑战,但老年人需求具有多元化特点。

6. 国家战略与政策:自2017年十九大提出应对老龄化,到“十四五”规划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均强调养老金融的重要性。

7. 保险机构在养老金融中的作用:保险行业作为金融板块的重要部分,肩负老龄事业发展和产业壮大的责任。

8. 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险企根据“9073”养老格局(90%居家养老,7%社区支持养老,3%机构养老)推出相应服务。

9. 养老社区投资模式: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分为重资产、轻资产和轻重结合三种模式,满足不同养老需求。

10. 险企养老社区布局实例:泰康人寿、大家保险、中国太平等通过不同模式布局养老社区,既满足养老需求,又为保险主业赋能。
阅读全文
2024-07-24
寿险预定利率再度降档
1. 传统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可能从3%下调至2.5%,投资型产品中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可能调整为2%,万能险调整至1.75%。这些调整是为了应对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投资端的压力,防范利差损风险。

2. 央行发布四个重磅消息,包括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以及逆回购操作利率、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同步下降10个基点。这些措施反映了金融周期下行过程中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挑战。

3. 从2023年8月1日起,预定利率3%以上的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2.5%以上的分红险,以及保证利率2%以上的万能险将全面停售。监管部门已组织老七家保险公司商讨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降,预计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将从3%下调至2.5%,投资型保险产品中分红险的保证利率上限调整为2%,万能险账户的保证利率上限调整至1.75%。

4. 阳光人寿等公司已公告产品预定利率调整,并提醒各机构结合市场情况安排业务节奏。监管部门鼓励头部大型人身险公司引导销售“低保证+高浮动”类产品。

5. 泰康人寿等公司已推出预定利率低于3%的新产品,以应对新一轮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调整。部分公司将直接推出预定利率更低的新产品,不再经历2.75%的过渡期。

6. 降低负债成本和防范利差损风险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期导致长端利率中枢持续下行,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而负债成本相对刚性。2024年一季度,保险资金年化财务收益率仅为2.24%,投资收益继续承压。

7. 分析师认为,保险公司面临利差损压力,尤其是中小险企。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另类资产供给减少,续期保费和再投资面临匹配压力。下调预定利率是短期内见效的手段。

8.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
阅读全文
2024-07-23
70余款“惠民保”停售背后
1. 惠民保发展现状: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中,城市定制性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约四分之一产品停止运营。

2. 市场退出情况:自2015年以来,284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中,有73款退出市场。停售产品主要集中在市场发展早、产品数量多的地区,显示市场自我优化。

3. 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停售产品数量最多,但停售率低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江苏省停售产品最多,达11款。

4. 停售原因分析:停售原因主要包括政策导向、市场竞争和市场判断。如政策变化导致养老保险公司调整业务,政府要求合并产品以减少无序竞争。

5. 产品更新迭代:惠民保产品在经历优胜劣汰后,留存产品正在进行更新迭代,如扩充特药目录,增加健康服务,以及推出“0免赔”等新特性。

6. 产品发展方向:业内建议惠民保产品应进一步明确定位,优化产品设计,吸引更多健康体参与,避免陷入“死亡螺旋”,并丰富保障范围和期限选择。

7. 行业建议:专家建议,惠民保应发展为社保和商保的合作计划,采用产业共保模式,引入更多产业参与,共同推动惠民保发展。同时,需在产品保障内核、品牌化服务、增值化服务等方面进行提升。
阅读全文
2024-07-23
<
1
2
3
4
5
>
跳至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