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人员在退休年龄和退休时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两者的工资水平和制度改革情况不同,所以在计算养老金时使用的参数存在差别。比如缴费基数、缴费指数、缴费年限、关于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时间等,具体情况如下:
1.缴费基数
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原则上都是按国家统一要求的社保缴费基数规定在规定标准范围内以职工的真实薪资水平为基础缴纳社保的。但是不少企业单位为了省钱,选择以最低缴费基数给职工缴纳社保。
2.缴费指数
事业单位一般是按照实际的福利待遇确定缴费基数,通常会在社平工资的百分之百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达到150%-200%。而企业参保职工,缴费基数则不是很高,大多是在最低缴费基数60%上下浮动。
3.缴费年限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作和收入都较为稳定,很多人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是在事业单位工作,加上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的工龄要视同为缴费年限,因此退休时,很多人的缴费年限可达35年到40年。企业职工中除了国有企业比较稳定之外,民营企业的职工流动性比较大,因为更换工作的待业期,经常有停交、断交养老保险的情况出现,因此到退休时,缴费年限普遍只有15年到20年左右。
4.关于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时间(即视同缴费年限)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1995年之后,各地才陆续建立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个人账户制度的时间较早,在1997年正式明确过渡养老金规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过渡性养老金针对建立个人账户之前的缴费年限(也就是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机关事业单位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也是使用视同缴费年限计算,但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时间是2014年10月,在此之前的年限作为视同缴费年限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确定视同缴费年限的时间点相差近20年,所以对年龄相同、参加工作时间相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来说,视同缴费年限存在差异。
总得来说,因为企业和事业单位本身的工资水平、行业环境导致了缴费基数、缴费指数、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时间存在差异,最终结果是两者的养老金水平存在差异。
以上就是关于“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有什么差异”的具体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