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第一次尝试打新债,跟朋友炫耀要薅资本市场的羊毛,结果开户第二天兴冲冲点申购,系统直接弹窗提示“无相关权限”。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原来打新债不是有股票账户就能玩啊?
先说结论:打新债必须开通可转债权限,而且开通当天不能参与申购。现在沪深交易所都要求投资者满足2年交易经验+账户资产10日日均不低于10万的门槛,审核通过后第二个交易日才能打新。这规矩和科创板权限开通逻辑差不多,但很多新手容易踩坑。
记得那天我打客服电话才知道,权限申请要人工审核。我周五下午3点提交的材料,愣是等到下周一才生效。这里特别提醒:千万别卡着新债发行日当天才申请权限,至少提前3个交易日操作。去年有朋友听说某热门新债要发行,临时开通权限,结果申购通道关闭了系统还没审核完,气得他三天没看账户。
其实开通流程比想象中简单。现在券商APP基本都有“业务办理”入口,找到“可转债权限”按提示做双录(录音录像)就行。重点注意两点:一是资产计算包含股票、基金、现金,但融资融券的负债要扣除;二是交易经验从第一笔股票交易算起,买货币基金不算。
话说回来,为什么交易所要设这个门槛?去年可转债市场破发潮就是教训。有些投资者连转股价、强赎条款都搞不懂,跟风申购亏了钱就投诉。现在这10万门槛,其实是帮散户过滤高风险操作。
但政策善意也带来了新问题——信息差。今年3月有只优质新债发行,我因为出差没及时看到公告,等发现时离申购截止只剩1小时。这种时候就特别需要工具辅助,像我后来用希财舆情宝,它能监控全市场的新债发行公告,重要时点还会微信弹窗提醒。有次我正在超市排队,手机一震就看到某行业龙头发新债的消息,立马找个角落完成申购。
说到工具,不得不感慨现在的股民真幸福。去年我研究一只新债,得翻遍上市公司公告、行业研报,现在舆情宝这类工具直接把全网信息整合成报告,连大V讨论热度、历史中签率都统计好了。特别是它的“舆情解读”功能,会把专业术语翻译成人话。比如看到“本次发行设置有条件赎回条款”,它会标注“注意:若股价连续30天高于转股价130%,公司可能强制赎回债券”。
最后给三个实操建议:
1. 提前开通权限,保持账户资产达标
2. 关注“新债发行日历”,我用的是券商APP+舆情工具双提醒
3. 申购时间选上午10:30前,中签率略高于尾盘
(悄悄说,现在通过希财网公众号能领舆情宝3天体验,新债资讯、机构评级这些功能确实能省不少盯盘时间)
看着现在越来越规范的可转债市场,突然想起五年前“零门槛打新”的疯狂年代。那时候中签像抽奖,现在嘛,更像是考驾照——先学交规再上路,对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