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行那会儿,科创板刚开板就闹了个大笑话。有个老股民兴冲冲跑来问:“听说这里能买到下一个华为?”结果一查账户,好家伙,连门槛都够不上。现在全面注册制落地两年了,后台天天有人问我:科创板50万门槛到底取消了没?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这事。
先说结论:科创板不仅没降门槛,还偷偷加了道防护栏。前几天帮客户查数据时发现,最近三个月科创板新增合格投资者数量,居然比去年同期还少了12%。这说明什么?不是大家不想玩,是50万真金白银的门槛实实在在卡着脖子呢。
您可能要拍桌子了:“不是说注册制让市场更开放吗?”这话对也不对。注册制确实让企业上市更容易了,但投资者保护反而更严了。我去年参加上交所培训时,风控部负责人打了个比方:“科创板就像高速公路,必须设置准驾门槛,总不能把自行车也放上来。”
说到这您可能心凉了半截。别急,我这有招曲线救国的法子。上个月有个95后客户,账户里就20万,硬是通过科创50ETF实现了“无痛上车”。您看,虽然直接买个股要50万,但ETF的门槛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这就像去高档餐厅,点不了满汉全席,点个招牌菜拼盘总行吧?
不过投资这事,光有钱还不行。前两天有个案例把我惊出一身冷汗:某科技公司突发利空,股价半小时暴跌30%。要是没有及时看到公告,多少家底都得搭进去。这时候就显出工具的厉害了,像我们团队用的希财舆情宝,它能24小时盯着自选股的风吹草动。有次凌晨三点突发政策变动,我手机立马震个不停——这玩意儿比丈母娘查岗还勤快。
说到工具,必须提个反常识的现象。您可能觉得专业机构才有信息优势,其实现在AI把差距抹平了。就拿舆情宝的AI分析来说,去年某半导体企业被曝财务造假,它愣是从三百多篇研报里揪出三个自相矛盾的数据。这要换作人工,怕是要看瞎眼。
最后掏心窝子说句话:科创板这趟车,早晚是得上的。但咱不能赤手空拳往里冲,得学会借力打力。就像我师父常说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会筛信息比会选股更重要。”这话我琢磨了三年才懂——当年要是早点用上舆情监控,也不至于在新能源赛道上摔得鼻青脸肿。
(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回复“科创板”领取独家投资地图。想体验AI智能盯盘的朋友,文末可申请舆情宝三天免费试用,每天不到1块钱,关键时刻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