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第一次看到持仓股突破历史新高时,我手心全是汗。那感觉就像坐过山车冲上最高点,明知道下一秒可能俯冲,又忍不住期待还能再冲高两米。后来跟营业部的老张聊起这事,他叼着烟说了句:"新高不是终点站,是换乘大厅——有人下车就有人转线,关键是看车上还有多少燃料。"
这话让我琢磨了整整两周。后来复盘了近百只突破历史新高的股票,发现行情演化其实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反常识"的门道。
第一阶段:突破时的真假冲锋(1-5个交易日)
你发现没?股价创历史新高的那刻,盘口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缩量阳线慢悠悠蹭上去,要么是带量长阳直冲云霄。去年某科技指数突破时,超过60%的个股在首周出现15%以上的振幅,但三个月后还能保持趋势的不到三成。
这里有个反直觉的细节:温和放量突破往往比暴力拉升更持久。因为前者说明主力控盘度高,不需要靠对倒资金就能吸引跟风盘。我曾在某次突破时盯着Level2数据看了三小时,发现真正的强势股,委托买盘会像潮水般层层推进,根本不给空头回补的机会。
第二阶段:获利盘与踏空者的心理博弈(1-3个月)
突破后的第二个月最难熬。这个时候前期的获利盘开始松动,新进场的资金又急着找安全垫。有个私募朋友跟我透露,他们专门盯着突破后回撤8%-12%的股票,这个区间最容易引发技术派止损,也是机构二次建仓的黄金坑。
但散户往往栽在情绪陷阱里。比如今年初某消费龙头创新高后横盘震荡,论坛里天天有人喊"双顶形态",结果三个月后又涨了40%。其实看周线级别MACD就能发现,中期动能根本没衰竭,那些嚷嚷逃顶的人,可能连EMA均线都没调对参数。
第三阶段:趋势惯性与价值重估(3个月以上)
真正能走成十倍股的,这个阶段会展现出恐怖的韧性。这时候技术指标反而容易失灵,因为股价开始反映未来三年的业绩预期。就像前些年新能源赛道那波行情,估值体系从PE切换成PS,又从PS切换成市研率,越涨反而越有机构唱多。
但要注意个扎心的事实:能撑到第三阶段的股票,80%都完成了基本面的质变。可能是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可能是管理层换了战略打法,也可能是行业渗透率突破临界点。普通投资者想捕捉这些变化,靠刷财经新闻肯定来不及——上周我试用希财舆情宝时,它那个全网舆情监控确实惊艳,上午出的行业政策,下午就推送到手机,还附带了AI解读版利好利空分析。
说到这儿不得不感慨,现在的信息差比十年前更致命。以前庄家建仓要三个月,现在量化机构三分钟就能完成调仓。就像昨天看到希财舆情宝的股票舆情报告,连北向资金尾盘异动都标注出来了,这要搁以前,得同时开八个软件才能盯住。
有朋友问我:"每天花半小时看盘还不够吗?"我真想带他看看我的交易日志——去年错过的那只翻倍股,仅仅是因为没注意到某地级市官网的一条政策变动。现在每天花1块钱用舆情监控工具,就当给信息差买保险,省下的研究时间够我挖掘三个潜力板块了。
最后分享个血泪教训:别被新高吓破胆,但也别把趋势当永动机。真正值得长持的股票,每次回踩历史高点都是在蓄力。就像爬山时遇到的前人营地,那些散落的帐篷和熄灭的篝火,恰恰证明这条路有人成功登顶过。
(关注希财网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免费体验"即可获取AI智能股票助手,现在注册还送3日VIP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