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个名词负预期年化利率,那么负预期年化利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负预期年化利率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经济模式下的另一个方式,在通胀的博弈下出现经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都有损失的时候,把各方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通俗的来讲,负预期年化利率就是指银行的标准预期年化利率要比通货的低,而且是长时间持续这个一个模式。意思是如果你把钱存在银行,不但不升值,反而贬值了。当存在负预期年化利率的这种情况,叫预期年化利率倒挂。当然,负预期年化利率的存在不是突然有之。中国的经济尚没有强硬到足以把通胀模式下的风险全拦在自己身上,而去顾全广大储蓄者的利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健全。
如果采取完全的正预期年化利率,结果就是这样的损失完全由实体经济承担,金融体系是不承担损失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成本高于通胀,而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备付现金要忍受通胀的盘剥,结果就是通胀下财富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体系,并且还有可能利用通胀下实体经济的现金流问题占有抵押财产进行渔利,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诱发金融领域的投机使得通胀更加强烈。
在一项经济学家针对25个新兴经济国家的跟踪调查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预期年化利率为负值。国际上已经承认了?负预期年化利率的存在时通胀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一个必然现象。在我国,亦可以从历史数据上洞悉负预期年化利率是否事实存在。
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拓展阅读